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是“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思想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
将儒学中所蕴含的人治,王道思想与法家的法治,霸道思想相结合,并以此为手段运转庞大的行政官僚集团。
两者结合,无疑成为封建专制社会理想的政治体制理论基础,使得社会管理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
汉元帝继位后,“纯任德教”,大量启用儒生参政治国,走上了真正“独尊儒术”的道路。
结果是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使社会矛盾激化,又出现了天灾人祸、吏治败坏、外戚专权、流民四起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证明了汉宣帝刘询的高瞻远瞩和“霸王道杂之”的正确性。
至于曹硕为什么要说这番话,那就要从魏武帝曹操说起。
祖父是宦官,大长秋曹腾,父亲是太尉曹嵩。
在当时的观念里,父亲是高贵的三公之一的太尉,而祖父是低贱的宦官。
从出身上,曹操就是矛盾的集合体。
“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政敌袁绍就对他的出身进行了猛烈地人身攻击。
袁绍出身于第一等的名门世家汝南袁氏,是儒家豪族集团。
曹操则是法家寒门集团。
袁氏集团的政治特色是清流名士。
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一呼百应,被诸侯尊为盟主,是靠他高贵的出身和积累的清名。
袁绍能够从韩馥手上得到冀州,离不开响亮的名声以及名士们的游说。
公孙瓒刻薄寡恩,迫害州郡名士,豪族名士纷纷站在有清名的袁绍这一边。
“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
袁绍热衷于养名,向往清流,这样的性格让他周围也聚集起许攸、郭图、逢纪、高干这些名士。
宦官是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