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黄根系对养分和透气性的需求。
三、形态与特征
除了上述植株和叶片特征外,山大黄的花也别具一格。圆锥花序顶生,花小而密集,黄绿色,花梗细,关节位于中部以下。花被片6,呈两轮排列,外轮稍小,内轮较大,椭圆形。花期在6 - 7月,此时漫山遍野的山大黄花,果期8 - 9月,瘦果具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有光泽,独特的果实形态有利于其在自然环境中传播繁衍。
四、药用部分
山大黄主要以其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秋季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洗净,晾干或烘干。其根及根茎粗壮,质地坚实,断面呈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可见明显的星点(异型维管束),这是山大黄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也是其药用成分的主要储存部位。
五、附方功效与作用
泻下通便:山大黄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可荡涤肠胃积滞。对于实热便秘,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如大承气汤,能峻下热结,迅速缓解便秘、腹胀等症状。在《伤寒论》中就有相关记载,用于阳明腑实证,“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剂量方面,山大黄一般用量为3 - 12克,后下效果更佳,以保证其泻下成分不被过度破坏。
清热泻火:可用于治疗火热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如与黄芩、黄连同用的黄连解毒汤加味,可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对于目赤肿痛,可用山大黄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水煎服,能有效清泻肝火,缓解目赤症状。
凉血解毒:对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有止血作用。可单味研末服用,或与白茅根、侧柏叶等配伍。比如,用山大黄6克,白茅根30克,侧柏叶15克,水煎服,治疗血热吐血,能凉血止血,减轻出血症状。
逐瘀通经:在妇科领域,可用于瘀血阻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等。常与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药配伍,如桃红四物汤加山大黄,可增强活血化瘀功效,调整月经周期。山大黄用量一般为6 - 9克。
利湿退黄:对于湿热黄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如茵陈蒿汤加大黄,可清利湿热,消退黄疸。治疗时,山大黄一般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