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30克,排骨250克。将土茯苓洗净切片,排骨切块焯水,加入调料拌匀,与土茯苓一起蒸熟。具有健脾益胃、滋阴润燥的功效。
土茯苓煎剂:取土茯苓30 - 60克,加水煎煮30 - 40分钟,取汁分两次服用。可用于治疗梅毒、汞中毒等。
土茯苓外用洗剂:将土茯苓50克,加水煎煮后,取药液趁热熏洗患处,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等。
土茯苓复方丸剂:将土茯苓与其他药材如金银花、连翘等按一定比例制成丸剂,口服。方便携带和服用,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等。
食疗配伍与禁忌
食疗配伍:土茯苓可与多种食材搭配,制作成美味又营养的食疗方。与赤小豆搭配,制成土茯苓赤小豆汤,取土茯苓30克,赤小豆50克,加水炖煮,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水肿等。与乌龟、水蛇等配伍,可增强滋阴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合阴虚体质且有热毒者。
禁忌:肝肾阴虚者慎服土茯苓。因为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偏于利湿,可能会加重肝肾阴虚的症状。服用土茯苓时,忌饮茶,茶叶中的成分可能会与土茯苓的有效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土茯苓不宜与米醋同食,以免降低药效。
炮制方法
净制:将采挖的土茯苓根茎除去杂质、须根,洗净泥土,捞出,润透。净制是为了保证药材的纯净,去除可能影响药效的杂质。
切制:润透后的土茯苓,切成薄片或厚片,便于后续的炮制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干燥:将切好的土茯苓片晒干或烘干,干燥后的土茯苓易于保存,防止霉变和虫蛀。
炒制:将土茯苓片放入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增强其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者。
酒制:取土茯苓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可增强其通经活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相应的剂量和使用
土茯苓的使用剂量因病情和体质而异。一般来说,内服煎汤时,常用剂量为15 - 60克;研末服用时,每次3 - 6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在使用土茯苓治疗疾病时,应遵循医嘱,根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