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市场价掏钱。要不然,我们几个股东都把书社的东西往自己家里搬,那还搞什么书社。这也和书社成立时候的契约不符!“
冯保一听,连忙说道:”对对对,那肯定是要掏钱的,肯定的。“
其实,要是李文贵不说,他估计就当这是白送了。
李文贵才不傻,他还知道,哪怕在后世,很多作者也是读者,并且基本上是正版读者,因为他们知道写书不易。
在这个嘉靖末期,读者的数量怕是要到顶了。那么如今要培养更多的作者出来,其实也是开拓更多读者数量,有利于书社发展壮大。
读书多了的读者,反过来也有可能成为作者,让作者的数量更多,同样有利于书社,算是相辅相成之道。
李文贵约定第二天午后就去王府,也算是一种积极姿态的表现了。
因此,冯保拿了名单,心满意足地返回京师去了。
傍晚时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李文贵便问徐谓道:“礼部尚书的那个聘礼的钱,你还了没有?”
徐谓一听,连忙回答道:“就在恩师借学生一百两银子的第二天,学生便托人给礼部尚书送钱去了。”
那一百两银子,李文贵其实没想着他还,但是,徐谓坚持说是借,那他也随意。
此时,他听到徐谓的话,便笑着说道:“如此,也算是了了一桩事,挺好的。”
那礼部尚书李春芳并不是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就算得罪人,也千万不要得罪小人。以徐谓一个平头百姓,能早点结束礼部尚书这事,那是再好不过的。
因此,李文贵也去了一个惦记,便又给徐谓说道:“裕王府那边,我收了二十二个徒弟。明日午后,我要去王府教学。”
这个事情,书社这边的人,至少编辑部这边自然都是知道的了,徐谓不爱管闲事,但也知道这事。
此时,他听李文贵又对他说道:“你是所有人中进步最快的,算是师兄。明日你跟我一起去,我先讲一次课,后面会让你也给他们讲课,这对你有好处,你最好是好好准备下。”
徐谓的水平,如今已经开始在写大纲了,是所有人中处于遥遥领先的那个人。让他去给王府中人讲,并没有不妥。
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