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杨涟等,皆是这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朝的读书风气,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好,识字的人数,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要多。甚至江南这边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认得一些字。
这是书社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明朝通俗小说蓬勃发展的基础。
另外,明朝的商业,等到这隆庆年间,也已经算是发达了。再叠加明朝非常特殊的存在,有两个都城,造就了南北两个中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书信的需求,其实是很高的。
南来北往客,有一个靠谱的联系亲人的渠道,甚至还能帮送包裹之类,民间自然是非常欢迎的。
一时之间,很多人都期待着这个邮政衙门早点开始运作。
这个新设立的邮政衙门,以原有的驿站为依托,以官府提供的需求为基本业务,拓展各类商社的需求,再加普通民间的需求,在大明朝主要的大城之间,算是有足够的基础了。
当然,偏远的州县,业务量肯定不高,时效性方面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差。
在大部分人还在讨论自己寄信方便与否的时候,李文贵这边,已经在考虑另外一个事情了。
这一天,他抽空去了趟通州的书社编辑部。
如今负责书社的掌柜是以前陈记茶馆的刘掌柜,一见李文贵被一群家丁簇拥着到来,意外之余,顿时大喜,连忙派人去向陈景行禀告,一边热情招待之。
老的书社伙计,自然都认识这位大东家,也都欢喜地打招呼。而在李文贵去忙其他事情之后,很少来书社之后加入的伙计,就很少有认识李文贵。一看这个架势之下,他们都是好奇。
只是看围过去,主动和李文贵打招呼的这么多人,他们就感觉,就算是陈大东家过来,大家伙也不至于这么热情的。
于是,其他老伙计便主动提醒了:“你们不是一直念叨财神么,这位便是了,也是我们书社的大东家!”
话语间,满满地都是自豪。
李文贵的本名,还有他的笔名无名,基本上是很少人知道的,但是,财神的外号,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经过老伙计一介绍,可以说,整个书社的人都不干活了,热烈围观这位财神爷。
后街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