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倍有面子,媳妇压根不用愁,大家闺女都有机会能娶到!”
“……”
随着识字新政和李文贵联系起来,京师百姓这边的识字热情,一下就激发了出来。
不过,相对大部分百姓都非常欢迎这项新政不同,有一些人却是很不舒服的。
这些人,不敢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发泄不满。
“这简直荒谬!识字向来是我等读书人的事,如今让那些市井百姓都识字,成何体统?我们的颜面何存?往后谁还会敬重我们这些满腹经纶之人?”
“没错,一旦百姓都识字了,谁还会尊崇我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我们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岂不是白费?往后那些出身低微之人,凭借识字就能平步青云,我们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
“朝廷那些大人,也都是读书人出身,怎么就不为我们着想了呢?我们苦读多年,才换来如今的学识和地位。怎能轻易让这些普通百姓也拥有识字的能力?这不是坏了规矩吗?”
“……”
这些酸儒聚在一起,说得义愤填膺,但却没人敢牵头联名反对朝廷的新政。
不只是因为如今的内阁强势,考成法之下,没有官员敢乱来,更因为这个事情,还牵扯到了财神爷。
这些酸儒,最多是在街头巷尾宣扬识字革新的弊端,说这是扰乱祖宗章法,会让社会秩序大乱。
“这识字可不是你们该干的事儿,别被朝廷骗了,到时候学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还耽误了生计。”
“庄稼人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累得腰酸背痛,哪还有精力去学那些弯弯绕绕的字,你们不要本末倒置了!”
“……”
然而,所有的这些,都在和财神爷有关的消息传出之后,不攻自破。
李文贵自己倒没想到,他以为没有参与后面的识字革新,但是实际上,他的影响力,却是在影响这识字革新的。
此时的他,全力扑在京师到济南的这条铁路线上。
也亏了他之前就先抓了炼铁作坊,钢铁产量大增之下,又有蒸汽机应用到煤矿,铁矿上,使得钢铁产量进一步提高,才勉强供应上了铁路所需的钢材。
要知道,这条铁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