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休眠基因既然拥有如此非凡的特性,曾经也是人类的先祖们使用过,可为什么后来又没有了?”
“是个好问题,我还真和古人类专家讨论过。是这样的,要说清楚为何身体抛弃了它们,得先讲清楚它们在那时那刻的作用——
比如这疼痛抑制和和痛觉信号叠加增强力量这两种。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猎手捕猎、和敌对部落对抗、在野外活动等等,受伤是无可避免的,如果因为伤痛拖累了个体行动,那面临的下场只有死亡。
于是身体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就进化出了这么一条基因,让猎人能在受伤后屏蔽剧痛,仍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增加战胜对手的概率。
而减轻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也是这个原因,激烈的搏杀让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那时候没有心理疏导,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以转移注意力,要是任其累计早晚得崩溃,所以自身调控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要是这个本事保留到了现在,那战场上退下来的士兵就不会被‘战争创伤综合征’困扰,社会上也会少很多激情犯罪了。
然后不论和猎物还是同类的对抗中,只是不怕疼还不够,疼了能够爆发出异于平常的实力干掉对手才行;那痛觉信号转化成肌肉收缩信号的逻辑也便顺理成章了,反正都是为了基因为了保护自己的载体所做的努力:打赢、活下去,是唯一目的。
至于调温、高级代谢、‘遥视’这些,依然全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
前者是早期人类部落大范围迁徙进化出的,足迹遍布除了南极洲之外地球所有角落,需要有这种适应不同气温的能力。
中者则是为了长距离追逐大型猎物而生,原始部落通常会通过识别目标足迹长期追击,直至将猎物追到精疲力竭再也跑不动了为止,而这个过程很长,通过需要数三到十天不等,运动距离也在几十到数百公里不等。
直到现在,一些生产力极为原始的非洲地区,仍然保持着这种有些低效但无往不利的猎杀模式。
美国有一个比赛,叫做‘超越自我3100英里挑战赛’,该比赛最初成立的初衷正是模拟祖先的超强耐力;这种全程换算成公里接近5000的赛程,完整跑下来大概需要52天左右,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