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且储存运输风险极高。电力驱动看似可行,可现有的电池技术远远无法满足飞行器长时间、高强度的续航需求。有人提出利用太阳能,可天空时常被阴霾笼罩,变异生物引发的电磁干扰也频繁切断能量收集,这一方案同样充满不确定性。
操控系统更是复杂得如同迷宫。没有精密的导航卫星辅助,如何在广袤天空精准定位?如何确保飞行器在复杂气流、突发状况下保持稳定?简易的手动操控杆在强风冲击下极易失控,而设计一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操控程序,又需要海量的运算资源与精细调试,这对于仅靠拼凑废旧电脑主板维持运转的联盟科研力量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面对重重困难,林萌没有丝毫退缩。她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不断尝试各种奇思妙想。为解决动力问题,他们拆解了无数末世前的新能源汽车,试图从其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与能量回收装置中汲取灵感;研究那些曾用于军事无人机的微型涡喷发动机,尽管零件残缺不全,却通过逆向工程一点点摸索修复与改进的方法。
在操控系统方面,林萌从古老的航海罗盘、陀螺仪原理入手,结合一些简易的雷达装置,试图拼凑出一套最基础的定向导航系统。他们在城市边缘的空旷地带反复试验,一次次看着自制的飞行器模型起飞、坠毁,再起飞。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积累,每一个散落的零件碎片都铭刻着他们不屈的努力。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第一架原型机终于在众人满是血丝的眼中,颤颤巍巍地出现在联盟总部的广场上。它的机身由轻质合金与强化碳纤维拼凑而成,形状略显怪异,像是一只被拼凑起来的钢铁巨鸟,机翼上绑缚着各种粗细不一的线缆,连接着下方临时组装的电池组与控制盒子。
首次试飞的日子,阳光艰难地穿透厚重云层,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林萌亲自挑选了最沉稳、经验最丰富的侦察员,他们身着简易飞行服,背负着降落伞,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更有对联盟使命的担当。
随着林萌一声令下,飞行器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缓缓向前滑动。它的轮胎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剧烈颠簸,扬起大片尘土。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眼睛死死地盯着这架承载着无数心血的希望之翼。
终于,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