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有冤,只要鸣冤鼓一响,那衙役想要再为难告状的百姓也不可能了。
“一天?”李木匠感到为难。
“不错,一天,明日一早,本官就要看到鼓。”
李木匠一阵无奈,虽有些困难,却又不敢违抗。
表示把县城里所有木匠都叫上,应该能做出来,只是恐怕要多花些银子。
包拯道:“十两银子够了么?”
既然邀请他人协助处理事务,即便是官方机构,也不应使对方遭受损失。
否则,他这个县太爷岂不成了披着官服的强盗。
李木匠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笑容满面:“足够了,足够了!”
包拯立刻开具了一张凭证,命他前往库房领取银两。
李木匠领了银子,心情愉悦地离开了县衙,随即召集了城中的所有木匠,说明来意。
得知是县太爷要制作一面鼓,木匠们不敢怠慢。
经过一番商议后,便开始分工合作,决心要在县令面前展现他们的手艺。
一夜平静无事。
次日清晨,木匠们便将制作完成的大鼓抬至县衙交差。
包拯亲自敲击了两下,对成果很满意,便让衙役将鼓安置在县衙外的走廊上,固定妥当。
众人对此都颇感费解,纷纷猜测。
有些机智之人已经猜到了用意。
包拯履行了他的承诺,又额外赏赐了几位木匠每人一两银子。
李木匠忍不住好奇地问:“大人,您将鼓放在这里是何用意?”
包拯微微一笑:“当然是为了方便百姓申冤!”
他环视县衙内的官吏和围观的民众,高声宣布:“从今日起,这面鼓就叫鸣冤鼓,任何有冤屈的人,只需击鼓即可!”
说完,还让王朝示范了一下。
王朝拿起鼓槌,鼓声顿时响彻云霄,整个县城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木匠们得知鼓的用途后,感到无比光荣。
没想到自己能为县衙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难怪会得到太爷赏赐。
在场的百姓也激动万分。
“包大人真是位为民着想的好官,刚上任就想到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