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之后,范仲淹回头一看,不是别人,乃是刚进入谏院的黄斌。
范仲淹升起来的怒火也瞬间被压制了回去。
在大宋朝,弹劾官员是谏官的权利,哪怕是宰相,也不得干涉。
无论谏官弹劾的事是好是坏,作为宰相,范仲淹也不能去打压谏官。
即便是天子,也会悉心听取谏官的意见,不予打压。
这便是大宋朝,确切的说是仁宗一朝,最为开明的地方。
若谏官不能弹劾,不能发表意见,那谏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范仲淹知道,皇上此时正是摇摆不定的时候,他不能不站出来替包拯正名,否则包拯就危险了。
“皇上,包大人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此事如今只不过是讹传罢了,未必就是事实。”
“即便确有其事,老臣也相信包大人也是为了大宋的利益着想。”
赵祯略作沉思,道:“依爱卿之意,此事该如何处置。”
范仲淹道:“回陛下,依老臣之见,莫若派人查明事实,再做区处。”
“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陛下既然答应将兵权全权交给包大人,就应当对他足够的信任才是,这才是为人君之道。”
一面说,范仲淹还不忘给皇上讲大道理。
“老臣倒是以为,包大人此举定有深意,说不定他还能给陛下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听范仲淹这么一说,赵祯忧虑的心绪平静了不少,点了点头:“既如此,便依爱卿之意,即刻派人前往延州,弄清真相。”
范仲淹领旨,随即派遣里吏部院外郎张士逊前往延州调查。
然而,张士逊还没有抵达延州,边境早已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包拯大兵压境之下,李元昊被迫求和,答应包拯一切条件,包拯放同意撤兵,并放了元帅野利遇乞和相国马元,班师回朝。
说实话,其实包拯内心里不想求和,而是想趁机一举荡平西夏。
可考虑到朝廷方面的压力,他只能这么做了。
张士逊还在半路,便已经看到包拯班师回朝,还带着李元昊之子。
见到包拯班师,张士逊悬着的心也落定了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