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凡事过犹不及。”
“大宋从开国至今,便一直打压武将,使得兵将毫无斗志,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百姓从生下来,便崇尚文道,贬低武道。”
“长此以往,将无人愿意从军,全都钻研笔墨,大宋靠谁来保家卫国?此其一。”
“其二,武将长期饱受打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军队缺乏灵活性、机动性和战斗力。”
“行军打战,风云诡谲,局势变化多端。”
“需要的就是把握时机,方能克敌制胜。”
“然而,武将缺乏调兵遣将的权限,诸事都要向朝廷禀报,听从朝廷的指挥。”
“如此一来,便又会导致两大弊端。”
“一,朝廷并不了解前线战况,胡乱指挥。”
“二,前线等候朝廷命令中,往返耽搁,必然错失战机!”
“一支僵硬的军队,如何打胜仗?”
“第三,大宋文臣虽然均是饱学之辈,然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真正懂得统兵的文臣,终究只是少数。”
“文臣统兵,祸国殃民,遗害无穷。”
“大宋自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以来,弊端实则早已表露无疑,相信陛下也心知肚明,无需臣过多解释。”
“眼下,大宋看似国泰民安,那不过是靠着国力上的优势,才勉强支撑。”
“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亦或有乱臣贼子误国,大宋还能太平么?”
“这便是臣所说的亡国之道。”
“若陛下再不及时整顿,臣可以断言,大宋最多再维持五十年,必定灭亡。”
包拯也不怕得罪文臣,毫不客气地指出崇文抑武的弊病。
同时,更是故意缩短大宋的灭亡时间,恐吓皇上和群臣。
赵祯和百官都听得毛骨悚然。
尤其作为一国之君的赵祯,后背一阵发凉,冷飕飕的。
因为他知道包拯素有先见之明,有过人的本事。
他既然如此说,想来绝非危言耸听。
大宋江山最多维持五十年,这对赵祯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