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 第291章 大宋会被包拯带向何方(1/4)
    包拯所说的道理,赵祯何尝不明白。

    作为一代仁君,赵祯天生对百姓有有悲悯之心。

    但这不代表他就认为百姓是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阶层。

    相反,在古代帝王的眼里,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恰恰是贵族,是官僚集团,是地主阶级,而非平民百姓。

    百姓顶多是一个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没办法,毕竟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王朝是农民阶级推翻的。

    即便汉高祖,也并非农民阶级,他能开创四百年的大汉王朝,靠的也是贵族和地主阶级。

    所以,纵然赵祯再仁慈,对平民百姓怀着一颗悲悯之心。

    可作为一个帝王,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江山和统治。

    百姓和官僚地主之间,他首先考虑得是官僚地主的利益。

    百姓谋反,在大宋朝并不是什么新奇之事。

    只要牢牢掌控兵权,随手可镇压。

    然而若是官僚地主谋反,对大宋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好了包卿,朕知道你爱民如子,一心为民谋福。”

    “可朕也有朕的苦衷,其他新法朕不反对,唯独取消权贵特权这一条,朕不准!”

    抑制土地兼并,已经让官僚地主对朝廷心生怨恨,若彻底取消他们的特权,难保他们不会真的谋反。

    至于其他新法,说实话,赵祯内心深处感到极为震撼。

    没想到,包拯可以把律法分得这么细致。

    光是一个杀人罪,便有多种不同情况。

    关键是,他又能解释得天衣无缝。

    若非把人性研究到极致,不可能制定出如此完美的律法出来。

    是的,在赵祯眼里,新法足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

    大宋以前的律法中,对于杀人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全凭地方父母官根据情况而定。

    若是情节严重,上报到朝廷裁决的,朝廷甚至也会吵做一团,莫衷一是。

    有时候为了一件案子,皇帝下令杀,却被中书省驳回。

    有时候中书省认为该杀,可皇帝又觉得可以有矜悯的地方,不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律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