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徐徐说道,显然,他并不是很看包拯发明的标点符号,似乎意义不大。
古人习惯了通篇累牍,且写文章时,往往会用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来结束一句话。
所以,相比包拯前几项发明,标点符号实用性弱了许多。
但包拯却不这么认为,既然后人发明了标点符号,就足以说明标点符号的意义重大。
包拯穿越了那么久,也读了不少古籍文章,相形之下,还是有标点符号的书籍更阅读感更顺畅。
若是读古籍,阅读速度上慢了不少,并且经常出现歧义。
“陛下,文章若是没有标点符号,往往会产生多重歧义。”
“例如《道德经》中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断句不同,含义也截然不同。”
“再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理解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也可以理解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句读不同,含义天差地别,给读者造成无数困扰。”
“倘若文章标明句读,便能减少歧义。”
“尤其律法条文,更着重严谨性,哪怕有一字偏差,意思也会截然相反,酿成不可逆的悲剧。”
“且臣以为,学术也同样需要严谨。”
赵祯见包拯说得郑重,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询问百官的意见。
只见欧阳修站了出来:“陛下,微臣赞同包相爷的看法。”
“臣也附议!”沈括跟着站出来。
“臣也认为标点符号确有可行之处,理应推行!”
“是啊陛下,倘若文章之中加入标点,定能减少阅读障碍,对刚读书认字的人来说,乃莫大福音。”
“……”
群臣纷纷恭维,虽然也不乏反对之人,表示多此一举,可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赵祯最终将目光看向范仲淹。
范仲淹沉思半晌后,最终也站在了包拯一边,赞同推行标点符号。
“既然诸位爱卿都认为可行,此事一并交由礼部推行,公告天下,先让官员都认识和学习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