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定能彰显我朝工匠之能,也可为圣上增添一份出行的舒适与威严。”说罢,张好古目光炯炯地看向郭时明。
郭时明一听要为皇帝造车,亦是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忙不迭地点头应道:“妙哉!妙哉!此事若成,必是大功一件。”于是乎,两人当即决定着手操办宫内造车之事。虽说宫内暖房制造另有其他太监负责监督管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郭时明与张好古的热情。
郭时明率领着一众心灵手巧的宦官,与张好古一同兴冲冲地前往研究院。众人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针对马车的设计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又深入的探讨。经过无数次的思维碰撞与反复斟酌修改,最终敲定了一张详细完备的图纸。
根据这张图纸所示,即将打造而成的马车规模宏大,内部空间宽敞无比,足以容纳十余人同时乘坐。车内不仅设有精美的桌案以供使用,就连那靠椅也都采用柔软的材料进行包裹,确保乘坐者能够尽享舒适。从外形上来看,整辆马车宛如一座小型宫殿,庄重典雅;车顶更是装饰有九重宝顶,璀璨夺目,尽显皇家气派。有郭时明亲自掌笔,画出效果图,还没看到实物,在纸上就看的出来,分外庄重大气。
图纸一出来,宫内的造办,就开始打造,看到宫内的制作,几乎不用张好古说什么,就好像以前制造过一样,都是熟手,张好古是不禁佩服这些匠作,已及宫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
如此一来,张好古总算是能够抽出空暇,着手处理自己的事务了。就在此时,从机械厂那边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工人师傅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整整一百辆大马车已经成功打造完成,并具备了投入使用的条件!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啊!
随后,研究院与邮政司展开了一番深入的协商。最终确定下来,对于内部而言,每辆马车的定价为一百两银子。毕竟这是自家生产、自家使用的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然而,如果要将这些马车推向市场,面向外部销售,那价格可就不能像对内这般优惠了。至少得在此基础上加个一倍才行,不然如何保证盈利呢?
而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邮政司客运部的马车夫们,则个个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地站立在了张好古的面前。他们身着整齐划一的制服,与当下这个时代常见的袍服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