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落在地图东南角的吴地,那里标注着“建业”、“柴桑”、“武昌”等关乎吴国命脉的重镇。
“姜维!把军机处的人全都给我叫来。”
……
半月之后,东吴建业城,熙攘的米市口,一名胡商打扮的中年男子正挨家逐户地询价收粮。
“老丈,大米收不收?一石米,我出双倍价钱,全要!”
他操着半生不熟的吴地方音,高声叫卖着自己的慷慨。
卖米的乡民本来正愁今年收成一般,米价低迷,闻听此言还当自己听错了:
“客官,您说……双倍?如今市价一石米五百钱,您愿出一千?”
那胡商晃了晃手中沉甸甸的钱袋,笑道:
“一千又何妨?米好,我照价收!”
乡民大喜过望,连忙点头:“好嘞,您稍等,我这就回家搬粮!”
像这样收购粮米的外地富商,最近建业街头一下冒出好几个,个个出手阔绰,令本地米价扶摇直上。
不到半月功夫,江东各大粮市米价翻了一番还多。
寻常百姓叫苦不迭,米铺前天天挤满抢购人潮,就怕再晚一步连高价米都买不到。
朝堂上,负责漕运的官员愁眉不展地向孙权禀报道:
“启禀陛下,近半月来各地粮价暴涨,远超寻常年份。”
“民间已人心惶惶,纷传今年大旱歉收,粮荒将至。”
孙权闻言心头烦躁:
“可查明缘由?今年各地降水正常,怎会歉收?”
官员们面面相觑,一时无人能答。礼部尚书步骘试探道:
“或许近来商贩惜售,囤积居奇,造成粮价虚高?请陛下明令平抑便是。”
“朕岂会不知平抑?”
孙权沉声道。
“叫司农寺开仓卖粮,稳住米市!”众臣齐声应诺。
然而,还不待朝廷放粮奏效,另一头又出了变故。
江东素有官盐铁专卖制度,盐铁之利乃国之命脉。
然而近来民间突然出现大批来历不明的私盐和铁器,不但质量不差,价格却比官价低廉许多。
一时间,无论城镇乡野,许多商贩都在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