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借古鉴今 > 第226章 求实卷五(二)(2/3)
。随着年龄增长,步入职场的他越发焦虑。每次接到任务,哪怕拼尽全力,却总因一些细微瑕疵完不成自己心中的“满分计划”,长期的自我内耗让他疲惫不堪。一日,心灰意冷的王刚来到山上寺庙,向老禅师倾诉苦恼。老禅师微笑不语,带他来到寺庙后院的水井旁,递给他两只水桶,其中一只底部有个小孔。王刚不明所以,只得照做打水。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可桶里的水还是不断渗漏,等回到寺庙,桶里只剩半桶水。王刚懊恼不已,正欲开口抱怨,却见老禅师手指路旁,原来,漏出的水一路浇灌,让原本荒芜的小道旁开出了朵朵娇艳的野花。老禅师轻声道:“孩子,世间事哪能尽善尽美,你看这漏水的桶,虽看似无用,却滋养了花朵。”王刚顿悟,此后不再执着于事事完美,工作反而愈发得心应手,他明白了“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的真谛,学会了接纳不完美,发现不完美背后的价值。

    萧何自毁形象保身

    西汉初立,刘邦坐稳皇位,却对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功高震主的臣子心存忌惮,萧何便是其中之一。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从沛县起义便辅佐左右,为大汉江山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勤勉、公正,在关中百姓心中威望极高。然而,这极高的威望却成了他的“心腹大患”。刘邦亲率大军外出平叛时,对留守关中的萧何起了疑心。萧何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被皇帝猜忌,下场堪忧。思索再三,他听从谋士建议,决定自毁形象。于是,萧何故意指使家人在关中低价强买民田,百姓怨声载道,纷纷上书告状。消息传到刘邦耳中,刘邦起初不信,待派人查实后,却哈哈大笑,对萧何的戒心瞬间消散。萧何以这种看似“愚蠢”的行径,实则顺应了帝王猜忌的形势,牺牲一时名声,换来自身平安,尽显“大智无诈,顺乎天也”的生存智慧,懂得审时度势、以退为进。

    吕蒙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员猛将吕蒙,出身贫寒,自幼没读过什么书,凭借一身过人的武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起初,吕蒙虽作战勇猛,却因知识浅薄,在谋略规划方面常常捉襟见肘。孙权见此,语重心长地劝他:“吕蒙啊,如今你身负重任,不能仅靠武力,多读些书,才能有更大作为。”吕蒙深受触动,自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