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当你施恩时,不仅能够赢得受助者的感激,还可能在周围的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心理优势
施恩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受助者在接受帮助后,可能会对施恩者产生一定的依赖和敬意,从而使施恩者在关系中占据一定的心理优势。
以下是两个施恩计经典案例的详细介绍:
韩信受漂母之恩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有一次,他在淮阴城下的河边钓鱼,希望能钓到鱼来充饥。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一位以漂洗丝绵为生的老妇人,也就是漂母,看到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心生怜悯,便连续几十天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对漂母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漂母却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后来,韩信历经磨难,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将领,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功成名就之后,韩信始终没有忘记漂母的恩情,他派人四处寻找漂母,最终找到了她,并送给她一千金作为报答。
伍子胥与渔夫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杀害,被迫逃离楚国。在逃亡途中,伍子胥来到了一条大江边,前有江水阻拦,后有追兵将至,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渔夫划着小船出现了,渔夫见伍子胥神色慌张,便明白了他的处境,于是将伍子胥渡到了江对岸。伍子胥为了感激渔夫的救命之恩,解下身上佩戴的宝剑,对渔夫说:“这把宝剑价值百金,现在我把它送给您,以表我的心意。”渔夫拒绝了伍子胥的宝剑,说:“楚国悬赏捉拿你,赏格是五万石粮食,还有执珪的爵位,我都不贪图这些,又怎么会贪图你的宝剑呢?”伍子胥听了渔夫的话,更加敬佩他的品德。伍子胥又担心渔夫会泄露他的行踪,渔夫看出了他的心思,为了让伍子胥放心,渔夫竟然毅然决然地把船划向江心,自沉江底。伍子胥见状,悲痛万分,他对着江水发誓,日后若能成就大业,定不会忘记渔夫的救命之恩。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多次领兵攻打楚国,以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