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哲点了点头,“他这人如何?”
方以智道:“其人豪迈,心中多大略,聪慧而多才。但因为其屡试不第,心生悲意。目前流落江南,以诗歌自娱。”
朱由哲轻轻的点了点头,没再多言。
心中考虑着,是否也该下一道圣旨招其前来?
无德有才。
这的确有点难抉择。
朱由哲拿起另一封奏疏,是陈名夏所写。他提出自己愿意孤身前往山东,招勤王之兵,以卫京师。
明代山东有九卫十所,加上各地驻兵,应有不下十万之众。
最主要的是,山东历经过吴桥兵变、李青山之乱。不说别的,至少有不少可战之兵。
前往山东招勤王之兵,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山东有刘泽清这个山东总兵在,陈名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他靠什么招募勤王之兵?谁又会听他的?
只不过通过陈名夏的这本奏疏,朱由哲倒想起了一个合适之人。
曾主持平定吴桥兵变的朱大典。
地位高,有威信,能力强,最主要的是忠心。
在清军兵临浙江之时,已经因罪去职的朱大典散尽家财,募兵固守金华。在城破之后,举家殉国。
和这些相比,朱大典贪财的那点小毛病根本不知一提。
朱由哲转向陈名夏,“百史,你的这封奏疏甚好,但不用你前去,朕有其他的人选。留在朕身边,暂时当个侍读学士吧!但朕准你议事之权,今后凡是内阁的会议,你都可参加。”
陈名夏脸色顿变,接着有股难以抑制的狂喜,慌忙跪下,“臣谢陛下。”
侍读学士为从五品,这个倒是没什么。
但参与内阁会议,那岂不就是入阁了吗?
但凡以后内阁有空位,那就是自己的。
从翰林院编修到入阁,这不是一步登天的节奏吗?
如何能不令陈名夏兴奋?
朱由哲让他起来,不经意间瞥到他身旁的张家玉。
对方脸色难看,甚至还带有一些小惊恐。
朱由哲心中奇怪,但也没在意,拿起他的奏疏看去。
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