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转向李小川:“你给我们捐饭盒,确定就只是为了给国家的科研工作做贡献?”
“也不完全是。”李小川陪着小心道:“我们开州市自古以来酸枣仁就很出名。可是仁儿取用了,果肉都浪费了。我想顺便请教一下,那个果肉能不能做成果汁?”
赵教授看了他好一会儿:“咱们找个地方坐下说吧。”
李小川一听,有门。立马忙不迭点头。
赵教授把几人领到一棵大树下。大树下的空地被踏的一根草没有,可见经常有人在这里休息。
赵教授先去旁边水口洗了洗手脸,这才一边擦着脸上水珠,一边呼唤不远处正在田里忙活的学生:“小张,你去打电话把郑教授喊来。他这会儿应该在他的果园里。”
“哎。”小张奔跑着去了。
赵教授这才来到大树下,望着李小川歉意道:“不好意思哈。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对于果木类不熟悉。我让人去喊了郑教授,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李小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眼前的人,他就像一颗花生,外表朴实甚至带着泥土的味道。但温文尔雅,待人真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前世今生两辈子,李小川都没有在任何媒体上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以及事迹。但就是无数这样的人,默默无闻的支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为我们的老百姓不饿肚子,为我们的民族不受欺负,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种人无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赵教授这个人还挺健谈的。尤其是他似乎对李小川很感兴趣:“你十六岁是不是应该读高一了?”
李小川点头。
本来白书平说他害怕见老师,现在白书平跟没事人一样,李小川紧张的够呛。
赵教授接着问:“学习成绩怎么样?”
“还行。”
“那你将来有没有什么规划?比如考哪所学校,对哪个专业感兴趣。”
李小川通过和赵教授聊天验证了一句话——三句话不离本行。
赵教授这个人,别管外在什么样,内在什么样,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师。
再顺着他的思路聊下去,李小川怕给自己聊抑郁了。因为他上辈子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