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默默给淑嫔添了个新评价:大智若愚。
这么聪明的脑袋,平日就知道拿来生锈,整天傻乐,还真是可惜。
这么一琢磨,皇帝不由就想起淑嫔那些和她一样“不着调”的族亲了。
封赏诸后妃家族的时候,皇帝想起淑嫔曾经和他说起的家人,还特意问了办差的人一句。
他现在已经知道淑嫔那位不走寻常路的曾祖父究竟是何方神圣了——
太宗朝某届科举的二甲第六名,皇帝甚至还命人找出了他当年的考卷。
别说,还真是位人才。
入朝之初,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的时候,淑嫔那位曾祖父也着实是风光了一把。
他那些关于时政见解的奏疏,虽然稍显稚嫩,但是与皇帝的治国理念,竟然颇是有几分不谋而合。
至于这么位人才,之后为什么会被调到南京礼部衙门那个养老部门,皇帝大概也知道了——
顺风顺水长大的人才嘛,院试、乡试、会试乃至殿试,全部都是一次就过,没经过挫折,难免就洗不掉书生意气。
当年内阁四位阁臣,不管是谁招揽他,他都只当是看不见,满身休想拉他同流合污的清高风骨,有人愿意提拔他才怪。
不过,还真就是仰仗这份死不低头的风骨,到了太宗皇帝清算内阁诸臣的时候,这位庄大人还得到了太宗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但是,太宗爷召他回京任左佥都御史的圣旨才刚发下去,这位庄大人竟然就呈了请求致仕的折子,拍拍屁股走人了。
皇帝:……
这丝毫不贪恋权势,看见麻烦就想溜的个性,怎么就这么熟悉呢,庄家果真是家学渊源。
最后的最后,皇帝在锦衣卫百户和锦衣卫千户的荣誉头衔中稍一犹豫,还是大笔一挥,把淑嫔的父亲封作了锦衣卫千户。
虽然对皇嫔的父亲来说,官职是封的高了点吧。
可是楚氏当年封太子婕妤的时候,先皇已经赏了楚氏的父亲一个锦衣卫百户的虚衔,皇帝总不能让淑嫔的爹和一个婕妤的爹当一样的官。
反正也就是作为虚衔封的,高点也没什么。
淑嫔值得。
皇帝默默感叹了一番说:“你也有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