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司药领着宫人们半扶半抱的把淑嫔娘娘往床上抬。
芍药和海棠一个去乾清宫给皇帝报信,一个去坤宁宫给皇后报信。
皇帝那边还在建极殿批折子,乾清宫的宫人一听是淑嫔娘娘要生了,半点没敢耽误,拔腿就往建极殿赶。
皇后那边正在跟她母亲和嫂嫂说话。
今日正好是宫内主位娘娘们宣召母家人进宫叙话的日子。
皇后关心了赵太太的身体健康问题,又向赵太太问起了她父亲的某项生活习惯,在得到赵太太无奈且肯定的回答之后,皇后再次叮嘱:“娘还是多劝劝爹吧,焊烟也好,水烟也罢,吸进去不都是要伤身的么。”
“娘娘嘱咐的,我又何尝不知道呢,可你爹他就是主意大,怎么肯听我的劝,”赵太太面露苦色,她的大儿媳林氏也赶紧帮着婆母解释。
“娘娘容禀,此事家中一向是劝着的,爹虽然性子拗些,但是这几年已经抽的少了,今儿出门前,娘还特意又叮嘱了爹呢。”
皇后叹了口气,也知道父亲就不是能听人劝的性子,她不忍再为难母亲和嫂子,就把话题转开,问起了兄弟姐妹们的情况。
赵家祖辈是做棉花生意的,到了皇后父亲这一代,也算是积攒了些家资。
但是商人在景朝的地位实在低下,皇后的父亲有心想要摆脱末流身份,攒够了家资之后,他就果断将生意盘了出去,又跟之前就举家迁至京师的亲戚打听着,拿银子捐了个监生,又置办了些田地。
赵家自此摆脱商人阶层,晋级为耕读之家。
国丈赵大人本就深觉自己英明,等女儿以耕读之家姑娘的身份中选太子妃,又被册封为皇后之后,他就更为自己的精明练达而骄傲。
膝下几个儿女,不管是赵太太生的,还是妾室们生的,全部都是走的赵大人给他们指定的路子——
男子读书,女子嫁读书人。
赵皇后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弟弟都不是读书的料子,也都对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即便已经成亲当了爹,他们还是继续被父亲强逼着去县学读书。
赵家的女子倒是不用去读书,而且仰仗于这位做皇后的姐姐,赵皇后的两个妹妹都是百家求娶,并不愁找不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