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文艺片爱好者而抵制。
而另一些声音则对影片本身发来质疑“为什么要拍摄一部以犯人为主角的电影?这样的电影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可,算不算是对本国的抹黑?”这样的声音在当初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时就出现,随着林年摘得影后而达至巅峰。
虽然随着获得龙标,这样的质疑也就不攻而破,毕竟这是经过政府审查盖章过的电影,它还不至于上升到对国家的抹黑这个层面。
也正是这一点受到了小众群体的质疑:如果独立电影得以在影院公映,那么它还算是独立电影吗?
“可是独立电影从一开始只是相对于主流制作而言的,追求的是导演的表达性,或者说更偏向作者电影的类型。只是这个概念传到国内,才变成了和龙标对着干,独立电影一度等同于地下电影。可是,追求艺术的导演也要吃饭,没有钱怎么创作更多有表达有态度的电影呢?我从来不认为独立电影应该和龙标或者说龙标所代表的审查制度对立起来。那个知名大导,曾被官方封杀五年之久的导演前几年不也拍出了拿到龙标的电影么?虽然当时我们小众圈里都盛传他如何一遍遍地被电影局要求修改电影,大导演本身又是如何采用‘春秋笔法’为自己的电影争取权利的。那样的大导演都需要票房来证明自己,以有机会拍摄更多电影,更何况是一些新一代导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