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心里清楚,此刻面对徐庶,坦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毕竟,接下来的战事需要二人紧密合作,若不能取得徐庶的信任,一切谋划都将是空中楼阁。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直白说出了自己的困境:
“徐先生,实不相瞒,如今我在左将军身边,处境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而后,刘封顿了顿,语气变得真诚,又接着说道:
“之前我便多亏徐先生帮忙,将我遇险的消息告知了关平兄长,这才让我在鹿门山上逃过一劫。
此事封感激于心,一直铭记。”
说着,刘封郑重地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徐庶行了一礼。
徐庶赶忙摆摆手,神色平静,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回答道:
“我将消息告诉关平将军只是顺手为之,并无他意,少将军莫要如此。”
徐庶不愿过多提及此事,似乎不想让刘封觉得自己是有意相助,更是表明不想卷入复杂的纷争之中。
刘封见徐庶并不承认,也不再纠缠此事,而是话锋一转,目光紧紧盯着徐庶,继续说道:
“徐先生,当初您投奔刘备,是因为听闻其仁德之名,但是如今的刘备是否与先生心中的明主一致呢?”
刘封此言一出,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徐庶心中激起千层浪。
徐庶心中顿时一阵翻江倒海。
其实,他与刘备之间早就出现了难以言说的隔阂。
自从诸葛亮到来之后,刘备对他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从前那般信任和倚重。
再加上刘封所言并非毫无道理,这让他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波澜。
然而,徐庶自幼受母亲的教导,忠君的思想早已在心底根深蒂固。
这种从小培养的品质让他一时间无法轻易生出其他想法。
徐庶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纠结,开口道:
“少将军,您与左将军的事情,我不想过多参与。
当下最重要的,是应对夏侯惇的大军!”
徐庶刻意回避了刘封的问题,将话题引向了眼前迫在眉睫的战事,试图以此来转移自己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