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超出解决当前紧急问题的边界。陈昊特别强调,\"干预不等于控制,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而非改变。\"
第二,知情同意机制。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力者必须尽可能获得被干预者的知情同意。苏婉晴提出了一个更为细致的方案:如果无法获得直接同意,则需要详细记录干预的完整过程和具体理由,并接受内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第三,紧急救援豁免条款。在生命直接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能力者可以不受上述原则限制。但事后必须向伦理委员会提交详细报告,接受严格审查。
王阳设计了一个多维度的干预评估模型。评估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
干预的紧急程度
不干预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
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干预者的意愿和心理状态
干预的可逆性
\"评估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王阳解释道,\"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评估过程。\"
李明分享了自己的实际经验。他曾经帮助一位濒临自杀的年轻人走出心理阴霾,但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克制。\"能力不应该成为侵犯他人的工具,而应该是帮助他人的桥梁。\"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论更为复杂。张明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为之侧目的案例:如果一位预知能力者提前知道一场可能造成大规
张明提出的案例,瞬间点燃了会议室内潜藏已久的火药味。这个假设性场景直指能力者行为准则最为脆弱的神经:当能力者预知严重的社会性灾难时,是否有义务、是否有权力干预?
苏婉晴率先打破沉默:\"如果预知一场恐怖袭击,而我们选择保持沉默,那么我们是否就是共谋?\"她的声音虽轻,但字字如钉,刺痛了每个人的神经。
陈昊则持不同观点:\"预知不等于确定。我们不能基于"可能"就剥夺公民的基本自由和隐私权。谁能保证我们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
林宇辰陷入深思。他意识到,他们正在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准则,更是关乎人性底线的伦理抉择。能力者拥有超越常人的认知和洞察力,但这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