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资源和信息。
确定了方向之后,林宇辰立即着手实施。他首先联系了几位在海外工作的华人科学家,邀请他们加入团队。这些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杰出成就,他们的加入无疑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
同时,他也没有忽视对现有团队成员的培养。他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最新的科研方法、跨学科知识、伦理规范等多个方面。他还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其他研究者交流,拓宽视野。
在设备方面,林宇辰下了血本。他从预算中挤出一大笔资金,购置了一批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其中包括一台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一套量子计算机系统,用于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拟;还有一个专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用于进行更高风险的实验。
为了促进跨学科合作,林宇辰还组建了几个特别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组成,致力于解决特定的技术难题。这种模式很快显现出成效,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
在安全和伦理方面,林宇辰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加入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每一个实验方案。他还聘请了网络安全专家,全面升级了研究基地的安保系统。
国际合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经过慎重考虑,林宇辰决定采取\"有限度开放\"的策略。他选择性地与一些信得过的国际伙伴分享部分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他们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法既保护了核心技术,又避免了完全孤立的风险。
然而,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人才问题。虽然成功招募了一些顶尖科学家,但团队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磨合的问题。不同背景的研究者之间存在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差异,有时会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冲突。
其次是保密压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加。尽管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仍然出现过几次小规模的信息外流事件,所幸都被及时控制住了。
第三是伦理困境。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棘手的伦理问题。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如何平衡科研需求和动物福利?在人体实验阶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