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是雪融之时,温璟裹紧了身上的棉衣,又狠狠打了几个喷嚏,随着小厮的指路,紧赶慢赶到了藏书阁门口。
从温璟的家乡豫章出去的名士宰辅不知凡几,这些人功成名就后回馈家乡,豫章的藏书阁比起其他地方,数量也要多上不少。
只是豫章的藏书阁,要么需要一定的身份,譬如秀才往上才能进入,独独童生头衔,还没有资格;或者是需要为藏书阁提供书籍,笔墨等。
而长安的藏书阁,名号取得很大,称作“长安藏书阁”。
光看门楣,不算多么气派,但也不算寒酸,只是中规中矩罢了。
其实说来也巧,此地便是文徽书局过去的选址。
在经手了数个买主之后,最终回到了陈海的手上。
他看中这地段,本意是要改造一番,用于租赁。
没想到春在堂向他提出了藏书阁的想法,正好他也整修的差不多,便临时拿出来,用作这临时的藏书阁。
当然,陈海也不可能独自包揽,长安商会的各位商贾们,出了不少人力物力。
在座的都是人精,怎么会看不出这地方的价值,往小了说,是给自家产品打广告,往大了说,这一届的学子们高中,多少都仰仗他们这惠民策略,得给他们记上一笔。
这藏书阁也算正规,温璟在门口由专人做完登记,记录好户籍,姓名等,核对了考生身份,领了木牌。
一般的藏书阁,就是一栋几层楼的建筑,将所有的书整齐放在书架上,每一层摆放不同种类的书籍。
而这里却很不一样,目之所及是一道延伸的拱桥,四周由小规模的山水包围,走过这座拱桥,才是前院。
前院有几个屋子呈半包围状,有数个“阅览室”和“自习屋”,还有个独树一帜的“孔圣居”。
院里有捧着书的考生,正在全神贯注的背书,也有步履匆匆,行色匆忙之人。
引路的小厮为温璟讲解:“郎君凭木牌,便可在阅览室借阅书籍,每间阅览室都有专人负责登记,进门便可看见,若需要抄书,可到自习室去,那里每日都有提供笔墨纸砚,只是数量有限,今日怕是无了。
只是不必担忧,自带的笔墨纸砚也可用,至于孔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