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找了个乳母照顾柳喜安。
而怀孕期间,她更是以身患重疾,弱不禁风为由,婉拒了诸多访客。
书院那边即将竣工,姜谙广撒招生传单,又亲自登门拜访,姜素晚也从乡下来到这里,协助招生,然而,最终承诺前来上学的人却寥寥无几。
挫败感如巨石般压在姜谙心头,让他难受不已。但当他回到乘风馆,便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柳喜喜正在逗弄柳喜安,见他回来,便询问道,“情况如何?”
姜谙强作镇定,掩饰道,“一切尚好。”
“尚好?”柳喜喜放下手中的玩具,一脸认真地道,“你向来不擅长撒谎。”
姜谙无奈,只得将实情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
柳喜喜沉思片刻,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上学,家中就少了一个帮手,即便我们把话说得天花乱坠,他们依然不愿让孩子上学。既然如此,不如改变一下规则,让读书变得有利可图。”
姜谙疑惑不解,“有利可图?”
柳喜喜笑道,“民生困苦,自然不愿在读书上浪费时间,我们虽重视工学,但国学仍是主修课程。”
姜谙聚精会神地听着,柳喜喜继续说道,“不如每六个月学业合格且成绩优异者,奖励小猪一头,不限人数。不仅如此,特别优秀者,还有银钱奖励。”
“嗯?”姜谙惊住,不收束修已是非同寻常,柳喜喜竟然还要奖励银钱。
这完完全全颠覆了他所有的认知,令他瞠目结舌。
柳喜喜娓娓道来,“我们镜国没有科举制度,寻常百姓纵使十年寒窗苦读,若无他人举荐,也难以踏上仕途。且书院老师皆无京官后盾,有条件的自然不会前来,而无条件的则会认为读书不是十分紧要,毕竟他们还需考虑读书后的生计问题。我们虽有工学作为支撑,可这毕竟是打破常规之举,远不及每日跟随师父学习。即便是名震四方的黄老师傅,也仅收五名学生,且只收女子,如此一来,许多人自然望而却步。”
听着柳喜喜的这番分析,姜谙沉默不语。他自幼生长于书香世家,家境虽贫寒,需做诸多杂活,但仍有书可读,母亲也对他全力支持。他更为注重学识对自身涵养的提升,并未将其视为生存的手段,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