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张嫣每天都会前往翰林院,与姚大人和谢大人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时光匆匆,几日过去,前期的讨论规划逐渐成熟,安排的那些书法精湛的翰林院学士们也开始动笔书写。
太子朱高炽时常过来查看永乐大典的编撰进展,他翻阅着已经初步完成的部分内容,只见其中有的篇章条理略显混乱,有的关于水利的论述分散各处,有的关于造船的记录缺乏系统性,还有的炼钢相关内容也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张嫣看着这些,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说道:“我们应当总结归纳一下,将炼钢的内容整合为一块,造船的归为一处,如此一来,日后查阅便能迅速找到对应的部分。”
谢大人听了,手抚胡须,微微颔首道:“太子妃所言极是,如此分类,确实能让这部大典更加条理清晰,便于使用。”
日子在忙碌中悄然流逝,又过了几天,张嫣带着几本珍贵的书籍来到了翰林院。她手中拿着的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典籍。
谢大人接过这些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随着书页的翻动,他的脸上露出了惊喜和赞叹的神情,忍不住连声说道:“这书妙呀,这乃是好书!其中所记载的诸多知识和经验,对我们编撰永乐大典有着极大的启发。”
姚大人也凑过来,一同观看这些书籍,他同样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不住地点头说道:“确实如此,这些前人的智慧结晶,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于是,众人以这些书籍中的要领为借鉴,将其中有益的部分融入到永乐大典的编撰之中。他们更加精心地梳理着已有的资料,不断完善着每一个章节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张嫣展现出了她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她仔细对比着不同书籍中的相似内容,提出独到的见解:“诸位大人请看,这《天工开物》中对于农业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有着详尽的描述,我们是否可以在永乐大典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专门讲述各类工具的发展与创新?”
谢大人深表赞同:“太子妃此议甚佳,如此一来,能让后人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
姚大人也补充道:“而且,还可以将不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