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情况急转直下。
他骄奢淫逸,统治残暴,自恃国力强盛,便不顾百姓死活,连年大兴土木,
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民夫达二百万人以上,共计使用民夫上千万人 ,
彼时隋朝全国人口不过四千万人,几乎一半的成年男子都被征去服劳役,导致民生凋零,百姓困苦不堪,正常生产活动陷于停顿,民间饥荒四起。
同时,隋炀帝还强行开挖大运河,再次动用民夫数百万人,使得本来因营建东都而面临枯竭的民力更加雪上加霜,普通百姓纷纷破产,因出役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
而为了满足其个人夸耀的欲望,在大业年间(605 - 618 年),无休止地征粮、征兵、运送、建造各种军需物资,
百姓在各级官吏的严厉监督下,劳累辛苦,甚至半道累死,致使 “尸臭秽盈,路有白骨”,民众 “百姓困穷,财力俱竭” 。
不仅如此,隋炀帝为了削弱门阀势力以及满足个人好大喜功的目的,从大业七年至十年(611 - 614 年),三次出兵攻打高句丽。
虽然主观上有消除边境隐患的愿望,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尽发天下郡国之兵,集中巨量人力物力,不计成本地搜刮了大量物资,
国家元气几乎消耗殆尽。再加上指挥失误以及内部勋贵趁机反叛等原因,三次征讨均告失败,丧失军队百万人,隋朝国力大衰。
在隋末乱世的滚滚浪潮中,瓦岗军的崛起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
它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大业七年(611 年),当时的东郡法曹翟让,因犯事被判死刑,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狱吏黄君汉敬佩他的为人,冒险将他释放。
死里逃生的翟让,逃到了瓦岗寨(今河南滑县东南) ,这里沙丘起伏、树木丛生、沼泽相连、芦苇遍野,人烟稀少,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据点。
在这片土地上,翟让振臂一呼,举起了反隋的大旗,附近的贫苦农民、渔夫、猎手们纷纷响应,很快便聚集起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这便是瓦岗军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