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的海战战术深受大舰巨炮主义的影响,日德兰海战便是这种战术思想的典型代表。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德双方舰队排成战列线,进行对冲。
这种战术将战列舰视为海战的核心,依靠战列舰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主炮口径来决胜。
然而,这种战术机动性极差,一旦舰队的阵型被打乱,就很难重新组织有效的攻击和防御。
以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的表现为例,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战术执行过程中,由于战列线战术的局限性,未能充分发挥出这一优势。
德国舰队虽然在战术上更为灵活,但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使得他们最终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战斗中,双方舰队主要依靠目视观测来确定目标位置,然后用主炮进行远距离射击。
这种作战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天气和海况的影响。
潜艇在 1915 年的海战中主要承担破交任务,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潜艇破交主要依赖目视侦察。
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才能观察到周围的商船和舰艇,这就使得潜艇在执行任务时面临很大的风险。
一旦被敌方发现,潜艇很难逃脱水面舰艇的追击和攻击。
水面舰艇在反潜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当时的反潜设备主要是声呐,但声呐的性能还很不完善,探测距离有限,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的潜艇都给对方的商船和舰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双方也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反潜技术。
例如,英国开发了 q 船,这种伪装成商船的反潜船,通过诱骗德国潜艇上浮,然后用火炮和鱼雷进行攻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1999 年的现代海军舰队已经构建起了先进的网络中心战体系。
以典型的驱逐舰为例,它们配备了 32 单元以上的垂发系统,这使得战舰能够同时搭载多种类型的导弹,如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等,从而具备应对空中、水面、水下多维威胁的能力。
中国的 052d 型驱逐舰就装备了 64 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