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翻阅着报告,每一页都让他的心沉重一分。报告详细记录了计算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表现,包括高温、低温、震动等极端环境,所有数据都表明,这台晶体管计算机的稳定性远超预期,甚至超过了成熟的电子管计算机。
&34;毛熊的计算机平均每24小时需要维护一次,检查和更换老化的电子管。&34;李长生补充道,&34;而&39;长城-1号&39;的晶体管理论寿命是电子管的100倍以上,几乎可以连续工作数年而不需要更换核心元件。&34;
格里高利看完报告,已经彻底折服了。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不能否认摆在眼前的事实。
&34;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技术突破,&34;格里高利真诚地说,&34;不仅是对龙国,对整个计算机领域都具有革命性意义。李科长,您和您的团队创造了历史。&34;
彼得罗夫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挽回面子,只能勉强点头,但他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冷却系统。电子管计算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发热量巨大,需要复杂的水冷系统,占据了大量空间。
尼古拉教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颤抖着问道:&34;李科长,您的冷却系统在哪里?这台机器运行时应该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冷却设备&34;
李长生做了个手势,工程师打开计算机的侧面板。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里面没有任何水管或风扇,只有一些薄薄的金属散热片,像鱼鳃一样整齐排列。
尼古拉教授的眼镜直接从鼻梁上滑落,掉在地上,但他顾不上捡,只是呆呆地盯着那些散热片。
&34;这是特殊合金制造的被动散热系统,&34;李长生解释道,&34;晶体管的功耗极低,产生的热量很少,不需要复杂的冷却设备,这些散热片足以满足需求。&34;
他指着计算机内部的温度计:&34;即使连续运行48小时,内部温度也不会超过40摄氏度,远低于元件的安全工作温度。&34;
彼得罗夫不得不承认,龙国的晶体管计算机在硬件方面已经彻底超越了毛熊,但他还抱有一丝希望——软件系统。计算机硬件再先进,没有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无法发挥其真正潜力。
&34;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