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13 年的一个黄昏,咸阳宫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秦始皇嬴政那阴沉的脸上,映出一片阴影。
秦始皇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中透着决然与冷酷。他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朕欲焚书,以统一思想,巩固大秦之统治。”
群臣们听闻此言,顿时一片哗然。
丞相李斯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圣明,百家争鸣,思想繁杂,不利于国家之统一。焚书之举,可使民心思一,尊崇法家。”
一些大臣心中虽有异议,但在秦始皇的威严之下,不敢轻言反对。
不久之后,一场规模浩大的焚书行动在秦朝展开。
士兵们在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奔走,冲进学府、书库和私人宅邸,大肆搜刮除秦记以外的史书、百家着作等。
在一家书院中,一位老学者紧紧抱着自己心爱的书籍,眼中满是悲愤与绝望。
“这些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怎能付之一炬!”老学者声嘶力竭地喊道。
但士兵们毫不留情地将书籍夺走,投入熊熊燃烧的大火之中。
“烧!统统烧掉!”士兵们的呼喊声在空气中回荡。
火势冲天而起,黑烟滚滚,遮天蔽日。无数珍贵的典籍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文化传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位年轻的书生,望着那燃烧的火焰,泪流满面。
“这是文化的浩劫,是思想的禁锢!”他喃喃自语。
然而,他的声音被周围的喧嚣所淹没。
在另一处,一位藏书丰富的世家大族,面对着被洗劫一空的书房,痛心疾首。
“秦始皇此等暴行,必遭后世唾弃!”
但他的愤怒只能深埋心底,不敢表露分毫。
焚书的火焰不仅在咸阳燃烧,还蔓延至全国各地。
在偏远的乡村,一位乡村教师看着自己多年积攒的书籍被无情焚毁,心如刀绞。
“孩子们的求知之路被阻断了,这是何等的罪过!”
但他无力阻止这一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知识的宝库在眼前毁灭。
随着焚书的进行,人们的思想自由被严重禁锢。学者们不敢再自由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