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库油田惨遭炸毁,苏联的石油产量便如同断崖般急转直下,从每年高达 2700 万吨的可观数字,锐减至仅有 800 万吨。这一巨大落差,使得苏联在石油资源方面,相较于德国 600 万吨的储备,已不再占据显着优势。
德国尽管表面上看似石油紧缺,但凭借着严谨细致的规划与不懈努力,通过精打细算、节省石油使用,同时积极采取开源节流的策略,成功维持着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煤炭合成石油技术的运用,成为德国缓解石油困境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国战争总动员的全面展开,德国对民间汽车的使用实施了严格限制。街道上,以往常见的民用汽车逐渐被以“老头乐”为代表的简易交通工具所取代。这一举措,不仅为德国节省了大量石油资源,预计节省量可达几十万吨之巨,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变相支持了大明王朝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发电量相对充足,这使得民众在出行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并未引发太大的反抗情绪,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施佩尔这位杰出领导者的全力推动下,德国煤制油产业取得了显着成效,产量能够达到 400 万吨。此外,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也为德国贡献了 200 万吨石油。如此一来,德国总计拥有 600 多万吨的石油储备,对于处于防御阶段的德军而言,这一数量足以支撑前线的基本需求。毕竟,防御状态下的用油规模,仅仅约为进攻时的三分之一。
然而,即便如此,德军仍面临着 400 多万吨的石油缺口。为解燃眉之急,大明王朝特批准葡萄牙和西班牙联合王国与德国进行秘密石油贸易,以支持德军作战。但这并非无偿援助,鉴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利益考量,德国必须为这四百多万吨的石油贸易付出相应代价。若没有大明货币,就必须用美元或黄金进行结算。朱由检深知其中利害,在这件事上毫不含糊,毕竟“亲兄弟,明算账”,唯有如此,才能堵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嘴巴,确保贸易顺利进行。
反观苏军,失去巴库油田后,仅依靠 800 万吨的石油产能,着实有些捉襟见肘。而且,苏军的坦克和飞机相较于德军同类装备,更为耗油,这无疑让苏联的石油供应形势雪上加霜。此时的约瑟夫,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