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中,有人轻轻握住身旁陌生人的手,微微点头,无需多言。
也有人悄悄站起,向前排那位因画面落泪的老人递上纸巾。
更有年轻人掏出手机,默默打开某个公益项目的页面。
这一刻,全世界的观众都不再是冷漠的看客。
他们开始思考、行动、彼此鼓励。
苏灿的歌声将一份沉重,转化成了希望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明白了——
不是等别人改变世界,而是从我们自己开始。
……
评委席上。
弗兰克教授久久没有动弹。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心头一阵阵悸动——
他曾以为自己早已习惯苏灿的音乐才华,但此刻,他依然感到强烈的震撼。
他望着舞台上那束光中沉静站立的苏灿,眼神穿越回那张震撼世界的照片——
《饥饿的苏丹》。
一个瘦骨嶙峋、濒临死亡的非洲儿童,一个蹲伏在他身后的秃鹫,一张能让整个世界的良知沉默的照片。
而此刻,苏灿没有用悲怆去强化情绪,也没有用煽动性的歌词去唤起怜悯——他用希望,用责任,用一种包容人类的爱,回应这张照片带来的苦难。
“他做到了……他不是在演唱一首歌,而是在回答那个孩子,那个秃鹫,那个沉默的世界。”
弗兰克心中轻叹,这首《we are the world》,简直是与那张照片的灵魂对话。
而更让他感到震撼的,是苏灿的英文创作力。
他清楚记得,在第二轮比赛中,苏灿带来自己首部英文歌曲《y heart will go on》。
那首歌宛如史诗,唱出了哀伤与不舍,被誉为那个舞台最动人的瞬间之一。
可今天——
苏灿再次用英文创作,而且比《y heart will go on》更沉稳、更广阔、更具有历史意义。
这不是一首为了展示技巧的歌曲,而是一首足以成为时代印记的作品。
如果这首歌继续传播,它将不止于一场比赛,它将成为——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