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后,苏灿将《we are the world》的完整曲谱与伴奏亲手交给全球音乐大奖组委会。
在曲谱首页,他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愿这首歌,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
很快,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将曲谱送达其余六十三位参赛歌手的手中。
每一位歌手在接过那份曲谱时,指尖划过纸面,都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那不仅是一份乐谱,更是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邀约。
合唱时间被定在三天后,地点——仍是那座象征荣耀与艺术巅峰的殿堂:钮约大都会歌剧院。
三天,对于任何一次世界级演出来说都近乎苛刻。
但对这些代表着不同国家与文化的顶尖歌手而言,他们甘愿倾尽全部时间与热情,只为唱好这首注定载入史册的歌。
排练期间,他们几乎夜以继日,不眠不休。
语言的隔阂,在音乐面前逐渐模糊。
有人默默站在角落低吟对词,有人反复磨合和声细节。
他们在不断学习彼此的发音与情绪,在旋律中寻找统一的情感落点。
剧院的休息厅中,时常传出不同语言的交流与笑声——这是一场心灵的靠近,一次文明与情感的交融。
转眼三天过去。
歌剧院内,穹顶那盏仿若星辰坠落的人造水晶灯洒下斑斓光辉,辉映着舞台上六十四位肩并肩站立的歌手。
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身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却如万千星辰,汇聚成一轮真正的光明。
苏灿站在最中央,站在c位。
他的眼神温柔而坚定,如火炬,也如灯塔,照亮整座舞台。
指挥轻挥指尖,前奏缓缓响起。
那一瞬间,六十四道声音汇聚成潮水——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
男歌手的低吟如夜的呢喃,女高音的穿透如黎明破晓。
旋律之下,是千种情绪汇聚成一种共鸣。
多国语言交替出现,却没有冲突与割裂,反而像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