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过道只能过一个马车。”
“那行吧,先这样,等以后慢慢加。”
李云溪话刚落,再一次收到李大牛的白眼,她揉了揉鼻子,真冷啊。
“爹,那我去码头了。”
“这都午时了,你去码头干什么?”说完,李大牛又朝内堂大喊:“贺阳贺阳”
“欸”
“送姑娘回去”
李云溪冷哼一声,真是用完就扔。
“贺阳,那个卖竹筒的老伯什么时候来?”
贺阳:“姑娘,他们每隔5日送一次竹筒,这不天冷了,竹筒用的比较少,三太太让他们每隔10日送一次。”
“噢,那他们下次来时,你让他们带点粗一点的竹子,或者可以栽种的竹笋过来。”
贺阳:“好~”
接下来的五日,李云溪不是跟着陈姥爷,就是领着贺阳,将禹都县逛了个遍,北边的集市她都去过两次。
还真让她发现了好东西。
芋奶!
这里叫芋奶,但李云溪认识它,它是毛芋,它最大的好处是易活,产量也不低,唯独不好的是,大部分人对它的粘液过敏。
但,过敏不算什么。
所以李云溪第一眼看到它后,就全部买下,并让卖毛芋的老伯若是家中还有,便送到李宅。
这一日,李云溪没出门,因为同族的叔伯要回村,李家要招待回村的叔伯。
吃过早饭,李云溪和李云泽两人领了活,他们负责磨豆子,要做菜豆腐。
同时还要磨玉米面。
码头的玉米饼卖得不错,每日好歹能卖出几十份,为了节约成本,便自己磨玉米。
“哥,你慢点,若看到我往里加豆子,你就停一下。”李云泽转的太快,李云溪不得不隔一会提醒一次。
灶屋里里外外,不仅李云溪兄妹忙着,其他人也没歇一口,田婶负责揉面蒸馒头,陈氏、钱婶负责备菜,陈姥姥、李婆子负责烧菜。
张大妹几人负责清洗。
张大领着贺阳、张子乐,负责清扫院子,摆桌,时不时去门房遛一遛。
终于,李云溪这边先完工,“姥姥,豆子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