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老汉才想起远嫁的女儿。他托人给秀儿带信,让她回来看看。秀儿得知父亲生病,心急如焚,不顾丈夫的阻拦,匆匆赶回了娘家。看到病床上憔悴的父亲,秀儿心疼不已,她留在娘家悉心照料父亲,还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私房钱给父亲买药治病。
在秀儿的照顾下,李老汉的病情逐渐好转。可他心里满是愧疚,拉着秀儿的手说:“闺女,爹错了,以前不该那么对你,只想着靠儿子养老,没想到最后还是你在身边照顾我。”秀儿哭着说:“爹,别说了,您是我爹,我照顾您是应该的。”
村西头的张婆婆家,情况却截然不同。张婆婆只有一个女儿,叫巧儿。张婆婆没有受“女儿是嫁人的财”这种观念的影响,对巧儿视如珍宝,从小就培养她读书识字,教她各种手艺。巧儿也很争气,不仅学习好,还心灵手巧,刺绣、编织样样精通。
到了婚嫁的年纪,巧儿认识了邻村的一个穷书生,叫俊生。两人情投意合,张婆婆看出女儿的心思,虽然俊生家境贫寒,但她觉得只要两人真心相爱,相互扶持,日子总会好起来的。于是,她同意了这门婚事,没有向俊生家索要高额彩礼。
巧儿嫁过去后,和俊生相互鼓励,共同努力。俊生刻苦读书,最终考取了功名,在城里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官职。巧儿也跟着俊生去了城里,她凭借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小店,生意红火。
张婆婆年纪大了,巧儿和俊生把她接到城里,悉心照料。张婆婆逢人就说:“我这女儿啊,就是我的福气,当初没把她当换钱的工具,现在她给了我这么好的生活。”
这两户人家的故事,在桃源村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开始反思那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渐渐明白,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不能用“财”和“福”这样功利的标准去衡量。真心对待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而亲情,也不应该被世俗的观念所扭曲,它是无私的,是相互关爱的。从此,桃源村的风气慢慢发生了改变,重男轻女的现象越来越少,孩子们都在平等的关爱中茁壮成长 。
随着时代的变迁,桃源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里通了公路,办起了工厂,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创业。秀儿的丈夫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