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海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工作中,然而,改革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朝堂之上,大臣们对于改革的意见分歧巨大,争论声此起彼伏。
“沈大人,这改革之事,需从长计议啊!” 一位年迈的保守派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岂是说改就能改的?一旦改了,怕是会动摇国本呐!” 他心中满是对祖宗规矩的尊崇,害怕改革会打破现有的秩序,让大清陷入未知的危机。
沈万海微微皱眉,耐心解释道:“大人,如今时代不同往昔。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环伺,大清若不改革求新,如何能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当年洋务运动,虽有波折,但也让我们见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力量。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才能重振大清雄风。” 沈万海的眼神坚定而诚恳,他深知改革的必要性,也理解保守派的担忧,但为了大清的未来,他必须说服众人。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出来,冷冷地说:“哼,说得轻巧!改革谈何容易?引进西方的东西,怕是会让那些洋人的思想侵蚀我们的根基。”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屑和怀疑,对西方事物充满了排斥,内心深处担忧改革会让大清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
沈万海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大人,我们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军事之长,最终让赵国强大起来。我们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是为了让大清变得更强,更好地抵御外敌,守护我们的文化和疆土。” 沈万海的话语条理清晰,试图用历史典故消除大臣们的顾虑。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保守派和改革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沈万海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改革若想顺利推行,必须得到朝堂上下的支持。
而在皇宫之外,国际势力也在密切关注着大清的一举一动。在一家外国人开设的酒馆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正低声交谈。
“听说大清要改革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还是威胁?” 一个金发碧眼的腐国人皱着眉头,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惕和贪婪,既想从大清的改革中获取利益,又担心大清强大后会对他们构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