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住卓诚新的手动情的道。
“好了,我知道,我知道!振东你说说看,我们一家人一起参详参详。”卓诚新闻言说道。
“爷爷,我个人认为,我们一家首先还是要有一个话事人,也就是相当于我们这一小家庭的家长。”卓振东见此情形也没再推辞的说道。
“这个家长位置由你爸武邦担任,如何?我不合适,招人笑话,也不利于后辈子孙的发展。”卓诚新诚恳的说道。
“爸,我们过自已的日子,还怕人说,让他们说去,再说我一辈子围着三尺讲台,除了会教点书,其他东西也不知道个所以然。”卓武邦有点愤怒道。
看来这段时间,两位老人在村里过得并不是那么如意,特别是诚新老爷子,因为出身原因,时不时有些风言风语的。
原来,大家正在谈论着某位子孙在交河镇的出色表现,据说他们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事业有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诚新太爷心中不禁一动,隐隐约约产生了离开卓山、奔赴交河镇去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念头。
诚新太爷之所以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他向众人吐露心声道:由于自己特殊的出身背景,在卓山这里生活一直都不太如意。他总是感觉到村里人的目光有些异样,仿佛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偏见和疏离感。而且,他所从事的手艺活儿需要大量的中高级布料作为原材料,但卓山这个地方资源相对匮乏,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他的需求。
对于诚新太爷的这番打算,家里人大多持赞成态度。俗话说得好:“吾心安处是我家。”既然太爷在卓山感觉处处不顺心,那么前往交河另寻发展机会倒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然而,大家心里同时也存在着一丝忧虑——那就是老祖卓不凡是否会同意放诚新太爷离开卓山呢?毕竟像诚新太爷这样的中级人才一旦流失,对于卓山来说无疑将是不小的损失。所以关于这件事情,还真得好好地斟酌一番、从长计议才行。
就在这时,卓振东和卓青龙站出来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表示,可以先提前在交河镇购置一家店铺。如此一来,等到诚新太爷成功抵达交河镇以后,便能够立刻开设一间属于自己的裁缝铺子。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但如果能在“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