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西部湖畔,东望鹤腿山,鹤腿山亦是蔡家东部门户,隶属于蔡氏所有。
但因蔡家位处鹤羽涧上游,牢牢把控白鹤滩水源地,而地处下游的卓山六村,在解放前没有修建剑门山水库之前,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受尽了上游蔡家的刁难,每每到放水季节,就要受到蔡家的敲诈勒索。
蔡姓是大隅地区的一方大姓,从西汉延绵数千年,据传大隅蔡氏出自东汉三国时期荆州水师将领蔡瑁一族,传承久远,根基深厚,人才鼎兴。
但上蔡村行事蛮横霸道,将蛮霸之风施于乡邻,全无先祖蔡讽礼让之德性,卓氏苦之久矣。
卓氏一族居于那片土地之上,为了从上游获取至关重要的庄稼灌溉水源,他们可谓是费尽心思。每到时节变换,当那河水奔腾而下之时,卓氏便如同被命运扼住咽喉一般,不得不一次次地委屈求全。
年年岁岁,时光流转,卓氏家族需不断进献各种供奉之物,只为求取那宝贵的放水权。那其中的艰辛与无奈,又岂是言语所能轻易道尽的?而卓家若有好女,在这艰难的境遇之下,竟也要先紧着嫁与蔡家。
这一桩桩、一件件之事,饱含着不知多少卓家女儿的无尽泪水啊!她们或是在出嫁时含泪别亲,或是在新婚后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而一旦在婆家受了委屈,却往往难以找到倾诉和申诉的途径。
这种悲惨的情形,仿佛如同一根坚韧而又残酷的绳索,紧紧地缠绕着卓氏家族,贯穿了整整宋、明两个朝代,将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
在这悠悠的族史长河中,卓氏儿女们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而又无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在屈辱中前行,却始终未曾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对家族未来的坚守。
后在明神宗年间,一卓姓外甥去蔡家拜年,被当时蔡家主母、卓家老姑母撕下一纸包了一条鸡腿,给外甥路上啃食,后这一纸被丢弃在卓家柳山村,被卓姓捡起发现,竟是鹤腿山一角地契。
此后,蔡家以丢了鹤腿山地契为由,逼死卓家老姑母,双方反目,官司打到了行省府衙,判定这一角鹤腿山归卓氏所有,打破了卓家数百年无放水权的历史。
蔡家不服判决,卓、蔡两姓围绕这一角地契相争、械斗百年之久,双方为争夺鹤腿山,纷纷将过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