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
羽绒服厂的厂房还没完全建设好,但宿舍先一步修建好了。
孙启明在盖房子这件事上,越发的娴熟,徐青青对此十分满意。
至于被送来的三十来个知识分子是否也对新的宿舍如此满意,她就不知道了。
但这并不重要。
知识分子们来到后不过休息一天,第二天就被分配了工作。
拔羽绒。
活拔。
主要是杀死鸭子后再拔羽绒,这些鸭子处理不过来。
鸭肉能吃,可以供应军区食堂不错。
但想要做的好吃就有点麻烦。
最好吃的做法,自然是烤鸭。
当然也可以效仿南方的吃法,制作板鸭、盐水鸭等。
不过这就又需要会做这类鸭子的厨师。
烤鸭还好说,多弄点烤窑就行了。
板鸭还盐水鸭,那就得好好学学。
最近杀鸭少一些,给食堂一些反应时间学习学习。
正好,也让新来的知识分子们多点时间来适应。
毕竟这对他们而言,是很新鲜的工作。
当然这种新鲜,不见得大家都喜欢。
“活拔,这是不是太残忍了些?”
听到这种声音并不奇怪,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出现什么样的人都不奇怪。
这就是物种的多样性。
但徐青青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自己就收到了知识分子们联名的倡导书。
石雪云的父母也在养殖场这边,不过距离羽绒服厂还有段距离,虽然这段距离也就一公里而已。
步行过去都用不了多大会儿。
听女儿提到这事,两口子都神色复杂。
“那徐场长打算怎么处理?她能应付吗?”石母更担心这个问题,毕竟这涉及到威信。
虽然提这个词并不好,但没有威信如何管理这么多人呢。
三十五位知识分子,有男有女有年轻的有年长的。
这其中不少人还都认识,甚至不乏有师徒、亲友。
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引火烧身。
麻烦只会更多。
毕竟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