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欲退朝,门外突然传来急切的喊声:“八百里加急奏章!”
准备起身的皇帝,重新端正坐下,眉头紧皱:“宣!”
众人重新站好,如临大敌,八百里加急奏章肯定是突发、并且地方州县无法自行解决的棘手事件。
邱予初看周围的老臣也是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探子进来报到:“陛下,余杭突发水患,十一州三十三县一片汪洋,死伤无数,地方已无力救治,特冒死恳请陛下速发天兵,以解倒悬。”
邱予初注意到跪在地上的探子,浑身泥污,双眼乌青,鬓角处的泥点已经干涸,跟头发结成一团,下巴处水珠凝聚,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显然是不眠不休赶来汴京求救的,可见余杭水患肆虐。
皇帝听后,心气不顺,右手抚上胸口处喘气。
余杭历来都是富庶之地,遭此天灾不知要损失多少金银和人才,更重要的是不能引起臣民恐慌。
“崔羡何在?”皇帝眸光一闪,忽而想到什么。
“工部郎中崔羡在此待命。”崔羡迅速出列。
“此次余杭水患,朕命你为钦差大臣带领一千禁军联合周边戍守军前去主持大局,抵御水患,救济灾民!”
“崔羡领命!”
“还有,朕记得你外祖家的济世堂闻名遐迩,可有备用药材救济灾民?”皇帝又问。
“外祖当年就是赤脚郎中起家,医治普罗大众,后建立济世堂。告诫儿孙,救济世人,方为济世堂!陛下放心,臣立刻调取全部可用药材随臣一起前往余杭,救济灾民。”崔羡满脸自豪,斩钉截铁地回答。
“好!那你即刻启程!”皇帝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
“是!臣去准备,即刻启程,争取早日到余杭!”崔羡说完便退下。
皇帝想到如此事件若是有皇族贵胄在场,定能重振士气,凝聚民心。随即吩咐道:“尚书院司史邱予初何在?”
邱予初微微愣神,立刻出列:“邱予初在!”
“余杭你本身也去过,路况熟悉。且你身为公主,又是司史,必得体会民生多艰,才能感怀臣民敬仰,为民造福。所以此次余杭水患,你与崔羡同去,协助他救济灾民,重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