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永丰十五年八月初九,乡试第一场开始!”衙役话音刚落,一阵锣声响彻天际,乡试所鸦雀无声。
邱予初站在前厅中央,目光逡巡。考生百态,尽不相同。
有人打开卷轴后喜不自胜,提笔顺畅,越写越兴奋。
有人愁云笼罩眉间,目瞪口呆,良久才研磨蘸笔。
邱予初微微摇头,唇角轻扬。学问非一日之功!只能各凭本事了。
徐九思悄声上前,在邱予初耳边低语,“启禀大人,一切稳妥,没有异样!”
闻言,邱予初略略点头,回道,“那便好!对了,给我拿一份卷轴,看看今年的题目如何。”
“是!”徐九思退下去拿卷轴,不多时,便回来,将手中卷轴递给邱予初。
邱予初接过卷轴,找了一处空闲的棚子坐下。
打开一看,四书题目三道。
第一道,论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儒家文化之意。
邱予初柳眉一挑,思索片刻后提笔写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于儒家修身之理,其义深远。
“学”者,乃求知之途,举凡经籍典册、礼仪伦常、德目要则,皆在所学之列。
“时习”之“时”,为适时、恒常之意;“习”则兼含温故、践行、演练诸般意蕴。意即所学既得,当依时温理,且施诸日用践履之中。
譬如,既学“仁”道,便行之于接人待物之际,以善念厚待众人,以敬心礼尊他者,观己行有善果,惠于他人,其心自可得悦乐之境,此即所谓“不亦说乎”。
其于儒家修身理念,地位殊重。其一,为修身之始基。儒家以修身为渐进之途,学则启此途之钥。盖因唯学能明诸般德范,晓处世之理。如未习“礼”,则于诸般场合举止失措,罔知所措。
其二,为修身进德之动力源泉。学之所得,其悦非自外之财货,乃源乎内心对学识增进与道德成长之求。人既悟“学而时习之”之乐,遂更奋而向学,砥砺修己。
其三,贯穿修身全程。自少小启蒙,至长成砥砺,乃至暮年沉潜,此理念未尝或离。无论独居静思,亦或群居践行,皆赖所学之施用,且恒有新知之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