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224章 巴达维亚,一座华人移民城市(3/3)
不是华人群体推举的。

    与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不同,

    荷兰人对于让华人改信荷兰人的基督教没兴趣,也没有向华人灌输荷兰人的文化。

    华商精英之所以为荷兰当局所重用,

    主要是由于他们通过个人的威望、乐善好施和手中的财富,

    表现出了管理当地华人社会的能力,以及他们所保持的与家乡的联系。

    到1666年,在市行政管理机构中,

    除了三名荷兰东印度公司官员和四名荷兰市民,

    还有一至两名华人甲必丹参加。

    1666年前,在市政评议院中一直有华人议员的席位,

    华人在涉及市政事务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华人甲必丹的权力和影响在1685年前后到达顶峰。

    刚上任的康布豪斯总督让新任华人甲必丹与他一道举行就职典礼,

    象征着华人与他共同分享政权。

    由于欧洲市场对糖的巨大需求,使得种植蔗糖这种热带植物有着巨大的盈利前景。

    荷兰人最初在台湾经营蔗糖种植业,

    但由于1662年被郑成功赶出台湾,此一挣钱的事业便没了着落。

    不过早在巴达维亚建城初期,

    荷兰东印度公司就鼓励荷兰人、中国人和当地土着在巴城乡区开办种植园,种植蔗糖。

    在公司的鼓励下,种植园在巴城周围的乡区迅速发展。

    到1710年,糖蔗种植业几乎完全控制在华人手中。

    巴城乡区已有多达130个蔗部,分属84个企业主。

    其中有79个华人、4个荷兰人和1个爪哇人。

    荷兰东印度公司则向巴城乡区的种植园主们收购蔗糖,将它们卖到亚欧各地。

    这一点再次表明荷兰殖民者与华人共同分享着巴达维亚的经济利益。

    难怪现代会有学者认为,巴达维亚是一座华人移民城市呢。

    至于1740年发生的“红溪惨案”背后则有着复杂的原因。

    华人控制了巴城的蔗糖种植业算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