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话,杭城宜居,不利于子辈生发雄心大志。老父不顾长子施瑞和亲家反对,执意举家搬离杭城,到宁城落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后来太平军兵至杭城,多少巨富豪族顷刻灰飞烟灭。施家只是损失了皮毛,百亩良田被占,房产被征用。
鸦片战争爆发的那年施瑞老父因先天不足,身体不方便,四十刚出头就提前退休了。施瑞刚好二十岁弱冠年纪。这时候他已经成家立业,继承了施家的事业。在宁城可算得上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在宁城继续的还是豫省那时打下的基业,继续做地下勾当。虽然施瑞也想换一副白手套,转到地上来。可惜做惯了这门生意就变得食髓知味。想要改换门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让做惯了摸金客的这批人洗心革面,下地种田?你让倒卖一件货就翻两百倍、上千倍的冒险客跟你上班拧螺丝?你怕不是在做梦。
施瑞接过老父的产业,自然而然,鼻涕泡都没出一个。这嫡子主打一个稳字。从不贸然露富,从不显山露水。外人看只知道施家是外来的大户,新晋的豪富。至于这家人做什么?老大的生意,看城西的山有三座是他家的,十来年间水田就买了上千亩。这大宅院,这船队,码头,商铺……谁看的透?
慈母多败儿。施瑞继承的顺风顺水不提,他母亲疼惜小儿子,觉得对他有亏欠。偌大家业分不到小儿子头上多少。既然小儿子不能染指家族生意,那就另起山头做些别的。家里讳莫如深的家族产业指望不到,本分生意做些补充也是好的。
施瑞老父还没糊涂,想了想立马同意了。这手心手背的,毕竟是自己的肉。不是想走白道的么,正经科举已经没戏了。那就另辟蹊径,再做一个家族产业。
施瑞的弟弟施祥天性顽劣,也不喜看书科举。十四岁结束了在宁城的纨绔生涯,跟着杭城自己舅舅学做丝业。施家杭城还有些田产之类的产业,庶出的二叔管理的挺有条理。施祥就在杭城自家住,每天到外祖父家找舅舅点卯学做丝绸生意。要不然说外道人家不肯真心教学,本来人家就不愿意教,还碰上施祥这么个不靠谱不虚心的。这下学劈叉了。
几年工夫下来,施祥看不来丝织品好坏也就算了,连绢、绸、绫、缎都分不清,足米足价也拎不清。平时就爱和小时一起玩的几户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