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建殖民地,一则可获取当地资源,二则可传播我大明文化,扬我大明国威。”
他引经据典,将自己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
杨荣则是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入手。
他分析了海外贸易对大明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边写一边小声嘀咕:“海外之地,奇珍异宝众多,若能开展贸易,必能使我大明财富大增。”
他还写道如何通过建设海外殖民地来拓展市场,“殖民地可作为贸易据点,吸引各国商人前来,如此一来,我大明之商品可畅销四海。”
他的笔触流畅,思维敏捷,在论述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
他轻声对自己说:“此机构专司海外贸易之事,可规范贸易秩序,保障我大明商人之权益。
他一边写,一边不时地抬头思考,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
杨溥的作答更为谨慎细致。
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认为大明在建设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应该将大明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大明的礼仪之邦风范。
他一边写一边念叨:“我大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道德皆为他国所不及,若能传于海外,必能使他国对我大明心生敬仰。”
他详细地列举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大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他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
时间在紧张的考试中悄然流逝。
终于,科举考试结束的锣声响起。
学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有的如释重负,有的则略显遗憾。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相互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疲惫与满足。
杨士奇长舒一口气说:“总算是完成了,只盼能得个好结果。”
杨荣点头道:“是啊,尽人事,听天命吧。”
杨溥也说:“但愿我们都能不负所学。”
科举考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工匠考核。
贡院旁边的广场上,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工具和材料,这里即将成为工匠们展示技艺的舞台。
赵谦作为主考官,端坐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