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完没有,你明天来看看吧!”
陈远志点头说好,就骑上自行车走了。
他记得临汝镇北边有一个石灰窑,具体情况还要先去看看再说。
临汝镇是个大镇,比汤屋街大多了,据说以前是县城,所以才有东营、西营两个村子。
所谓营,就是拱卫的意思。
如今,临汝镇虽然不是县城了,但依然是比较繁华的。
至少和汤屋街比起来算得上繁华。
尤其是到公路口往北,快到正大街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个小商店,代销店,还有摆摊的临时商贩。
陈远志骑着自行车,心里就在想,现在有自行车了,改天有空,就来官街或者临汝镇来卖十三香,肯定比汤屋街卖的更多。
不过汤屋街也不能放弃,以后得好好规划一下,能用的人都用起来。
从临汝镇往北,过了铁路桥,大约二里地,远远的就能看到石灰窑了。
特征很明显。
首先是鼓起的大土谷堆,冒着烟,不过看不到石灰。
石灰在下面。
陈远志走近了,才看到旁边有一个斜坡,拐着弯通到下面出口。
上面也有一个斜坡,整车的石头拉过来,直接从上面倾卸下去。
但是出石灰就要从下面出口了,而且是人工一块一块往外搬,要多少搬多少。
斜坡很陡,陈远志没有骑车,推着洋马走下去,刚好看到两个说不出来是三十多岁还是四十多岁的人在往外出石灰。
那时候的人生活条件差,加上风吹日晒,都很显老。
三十岁就像四十岁,四五十岁就像老头老太太。
陈远志走过去,拄着洋马问:“两位大叔,石灰咋卖?”
其中一个胡子拉碴的,拉着架子车,瞥了他一眼说,
“俺们都是干活的,只管干活,不管卖。”
陈远志把洋马扎好,掏出两根烟递过去,“能看出来,恁俩是干活的,老板呢?”
胡子拉碴的男人点上烟,美美的抽上两口,这才一脸满足的说,“老板在那个小屋里,你自己去找。”
陈远志扭头看去,这才发现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屋,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