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谨没有理会段开山等人的对话,而是站在一旁,与李想商议着什么。

    “大唐现在的赋税制度,就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户部年年盯着百姓,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制度很难持续下去。相反,近几年来,商业蒸蒸日上,商贾富得比百姓还多,户部却不征收商税,真是鼠目寸光。”

    这一次出海,足足赚了上百万两银子,而且还不需要交税,这让李想很是纳闷。

    于是便与刘谨商议起了登州府商税的事情。

    “王爷,这些商贾的背后,一般都有权贵撑腰,征收商税,就是要从他们的腰包里抢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王爷真的不应该与天下的勋贵为敌。”

    刘谨当然明白李想的意思,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反对。

    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人发现不对吗?

    当然不是。

    只是所有人都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谁也不敢违背天下勋贵的意志。

    就连李世民,也是继承了隋朝的律法,并没有提及商税。

    历史上,直到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均田制度被彻底打破,朝政难以为继,商税才得以实施。

    “本王还没这么蠢,正是不想跟勋贵们正面冲突,才只在登州实行的。”

    李想万万没想到,他提出的商税计划,竟然被刘谨给否决了。

    一路上不停的试图说服自己,哪怕是快要下船,也没有放弃。

    “王爷,这样的事情,在登州开个头,大家都会担心,其他州县也会效仿,反弹的程度,不会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王爷现在根基不稳,不宜有什么大动作。”

    “这可如何是好,海上贸易如此之大,却连一文钱税都不收取,本王还真是难以接受。”

    虽然现在登州只有李想一个人在做海运,但他也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个局面就会被打破。

    李想的计划,只能让倭国的人无法从事海上贸易,却无法阻止大唐勋贵出海。

    而且,阻止他们出海,也不符合李想的本意。

    “能不能换个名字,不叫商税,只收货物的税?”

    刘谨见李想终于松口,顿时放下心来。

    李想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