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
——《后汉书刘虞传》
—————————————————————————————————
权力,是什么?
在诸如董卓之类的武夫眼中,权力,就是兵权,是麾下有多少儿郎士卒,是库里有多少刀剑弓弩。
而在袁绍这样的世家子弟眼中,衡量权力大小的,是话语的份量,是士大夫的尊重,是一语,可以左右天下言论。
简单一点来说,是名望。
数年前,濮阳城外,一间寒酸破旧的木屋里,袁绍为了守孝,整整住了三年。
《孝经》有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按汉律,守孝,得三年。
可真真正正,能不折不扣的做到的,没几个。
袁绍,却是做到了。
不过说实话,袁绍对于名义上的这个父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他从小过继给叔父,与父亲的关系,顶多是逢年过节时,在家族祭祀时的一声问候。
很难想象,一个顶级门阀的公子哥,是怎么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捱过三年的。
小小的木屋内,吃穿用度,一切从简。
而刮风下雨时,破旧的木板,甚至不能阻挡侵袭的风雨。
可即便是如此,袁绍,还是撑下来了。
不为别的,只因他是袁家庶出的,大公子。
因为只是庶出,父亲的家财与班底,都将由弟弟袁术继承。
因为只是庶出,袁术可以在家族的支持下,及冠便可举孝廉,直入中枢,去洛阳,当一个前途无量的国之栋梁。
可他,只能委身郡县,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所谓的四世三公,于他袁绍这个庶子而言,不过是虚名而已。
他想要的,只能靠自己。
文帝以仁孝着于天下,董永以尽孝而名扬天下,蔡邕、卢植,这些当代名士,都以孝悌而闻名……
袁绍,太清楚这些士大夫的喜好了。
想要闻达于世人,只需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