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融洽。
李院士捧着茶杯,望着窗外的雪景,忽然感慨道:“其实细想起来,我们做科研的人,最怕的就是陷入机械重复的思维定式。”
他转向叶灼:“有时候,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或者一次彻底的放空,反而能让大脑迸发出新的火花。”
郑院士也点点头:“我年轻时太急功近利,每天埋头实验室,最后把身体搞垮了。直到现在,还要定期检查心脏。”
他语重心长地对叶灼说:“年轻人不必急于求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科学的道路很长,我们需要的是能长跑的人,而不是短跑冠军。”
另一位院士补充道:“现在回想起来,我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恰恰是生活最平衡的那几年。工作时专注工作,休息时彻底休息。”
叶灼认真地听着这些科学巨匠的人生感悟,感到受益匪浅。
临别时,郑院士拍着叶灼的肩膀:“去吧,年轻人,好好享受你的寒假。不要有任何负担,我们期待着一个精神焕发的你回来。”
叶灼微笑着点头致谢,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叶灼婉拒院士邀请的消息很快传开,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讨论。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
【高中生叶灼拒绝中科院邀请,只为寒假打游戏?】
【学霸的另类选择:休息也是前进的一部分】
【天才的自我管理:叶灼为何说“不”】
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平台上展开热烈讨论:
“叶灼同学的选择给我们上了一课。”一位着名教育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评论道,“天才的培养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需要阳光、雨露和风雪的综合历练。”
社交媒体上,家长们也参与讨论:
【教育妈妈:看了叶灼的新闻,突然反思自己是不是给孩子太多压力了】
【北京家长:我家孩子每天补习到深夜,看到叶灼都懂得放松,我们却还在逼孩子】
一篇题为《天才的自我保护:从叶灼的选择谈青少年的成长节奏》的文章在各大平台刷屏,引发上百万次转发。
文章中写道:“真正的天才,不是那些被外界期望推着往前跑的机器,而是能够根据自身